宜章县委书记王建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建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也是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宜章作为资源型城市、省级贫困县,2016年以来,面对艰巨而繁重的供给侧改革任务,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聚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坚定不移把供给侧改革推向前进,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GDP总量由2015年的181.6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2.0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0.7:42.5:46.8调整为10.2:38.7:51.1,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地方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18.2个、21.3个百分点。
一、多管齐下“去”,调优产业结构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今天的“去”是为了明天的“来”,只有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才能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为此,宜章坚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三管齐下”,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去掉“僵尸企业”,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去产能方面,坚持壮士断腕、刮骨疗伤,克服财政直接减收的阵痛,在前几年关闭煤矿16个的基础上,再关闭5个,数量由31个关闭到10个;关闭退出和兼并重组烟花爆竹企业96家,数量由165个关闭到69个;淘汰钢铁产能30万吨,“地条钢”全面出清;基本取缔关停小造纸厂、皮革厂;燃煤锅炉全面实现生物质改造。同时,出台推进创新创业和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近两年实施98个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技改投资100多亿元。在去库存方面,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两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85.17万平方米,其中去库存45.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在去杠杆方面,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化解力度,全县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积极化解存量债务,2015年以来争取置换债券资金32.25亿元,政府债务率大幅下降。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作用下,全县腾出了宝贵的物质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促进了优质企业、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目前,弘源化工、阳普医疗、恒维电子、太平里风电等新兴产业来势很好;全县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发展到31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2.0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
二、多方施策“降”,增强企业活力
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重等问题一直制约和束缚企业的发展壮大。只有为企业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环境,才能让"企业"放手、放胆地发展,才能让县域经济具备持久的发展动力。近年来,宜章县紧紧抓住“降成本”这个重点,全力打好工业降本增效“组合拳”,着力为企业“减负松绑”。一是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将57个职能部门共381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集中到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19个职能部门共48项县级行政审批事项授权委托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19个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同时实行“一次办结”,积极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全面实施“营改增”,两年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1.2亿元;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单位缴费率,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补贴力度,两年减轻企业负担3000多万元。三是支持企业直接融资,设立1000万元的企业上市奖励资金,支持帮助百捷利包装等企业在国内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建立“助保贷”和“园区贷”平台,大力实施金融产业扶贫,争取央行的贴息政策和再贷款规模,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四是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成君悦物流、顺天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进农村平台。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全县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利润效益上升。2017年,全县1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1亿元,其中112家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增长面68.7%,比2015年提高20.3个百分点。
三、多措并举“补”,做实发展基础
短板决定容量,这是“木桶原理”的真谛。只有补齐短板,把短板变成跳板,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宜章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集中财力、加大投入,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努力补齐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需求最迫切的短板。针对开放型经济短板,加强园区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扎实做好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和央企省企的对接文章。2016年至2017年,园区调区扩区获批,面积增至6.53平方公里,氟化学工业集中区和创新创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建成标准厂房34万平方米,引进骏涛实业、中源岗石、医大健康药业等企业69家,全县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年均增长15%。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短板,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10大类24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见效快的政策措施,极大激发了非公经济发展活力。2017年,宜章非公经济贡献了近80%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税收,非公经济企业已达1.6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针对脱贫攻坚短板,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坚持“面对市场选产业、选准产业找能人、找好能人帮穷人、能人穷人共发展”的扶贫思路,创新推行“政府风险补偿金、优质经济实体、扶贫小额信贷、电商+贫困户”的“4+1”扶贫利益联结模式和“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扶贫产业+贫困户”的“2+1”扶贫利益联结模式,成功探索出“我脱贫、你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使产业联结带动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加快贫困户增收脱贫步伐。2016年至2017年共实现29636人脱贫,1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7%。针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短板,连续实施“民生大爱行动”,每年用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大力推进一批交通、教育、卫生、文化项目,2016年以来县财政投入资金4.6亿元,完成民生工程112项。各方面短板的拉长和补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优势、激活了新动能,全县GDP增速连续两年排全市第三位。(作者系中共宜章县委书记 王建球)
供给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也是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宜章作为资源型城市、省级贫困县,2016年以来,面对艰巨而繁重的供给侧改革任务,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聚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坚定不移把供给侧改革推向前进,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GDP总量由2015年的181.6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2.0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0.7:42.5:46.8调整为10.2:38.7:51.1,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地方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18.2个、21.3个百分点。
一、多管齐下“去”,调优产业结构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今天的“去”是为了明天的“来”,只有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才能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为此,宜章坚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三管齐下”,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去掉“僵尸企业”,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去产能方面,坚持壮士断腕、刮骨疗伤,克服财政直接减收的阵痛,在前几年关闭煤矿16个的基础上,再关闭5个,数量由31个关闭到10个;关闭退出和兼并重组烟花爆竹企业96家,数量由165个关闭到69个;淘汰钢铁产能30万吨,“地条钢”全面出清;基本取缔关停小造纸厂、皮革厂;燃煤锅炉全面实现生物质改造。同时,出台推进创新创业和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近两年实施98个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技改投资100多亿元。在去库存方面,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两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85.17万平方米,其中去库存45.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在去杠杆方面,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化解力度,全县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积极化解存量债务,2015年以来争取置换债券资金32.25亿元,政府债务率大幅下降。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作用下,全县腾出了宝贵的物质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促进了优质企业、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目前,弘源化工、阳普医疗、恒维电子、太平里风电等新兴产业来势很好;全县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发展到31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2.0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
二、多方施策“降”,增强企业活力
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重等问题一直制约和束缚企业的发展壮大。只有为企业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环境,才能让"企业"放手、放胆地发展,才能让县域经济具备持久的发展动力。近年来,宜章县紧紧抓住“降成本”这个重点,全力打好工业降本增效“组合拳”,着力为企业“减负松绑”。一是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将57个职能部门共381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集中到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19个职能部门共48项县级行政审批事项授权委托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19个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同时实行“一次办结”,积极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全面实施“营改增”,两年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1.2亿元;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单位缴费率,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补贴力度,两年减轻企业负担3000多万元。三是支持企业直接融资,设立1000万元的企业上市奖励资金,支持帮助百捷利包装等企业在国内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建立“助保贷”和“园区贷”平台,大力实施金融产业扶贫,争取央行的贴息政策和再贷款规模,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四是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成君悦物流、顺天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进农村平台。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全县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利润效益上升。2017年,全县1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1亿元,其中112家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增长面68.7%,比2015年提高20.3个百分点。
三、多措并举“补”,做实发展基础
短板决定容量,这是“木桶原理”的真谛。只有补齐短板,把短板变成跳板,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宜章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集中财力、加大投入,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努力补齐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需求最迫切的短板。针对开放型经济短板,加强园区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扎实做好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和央企省企的对接文章。2016年至2017年,园区调区扩区获批,面积增至6.53平方公里,氟化学工业集中区和创新创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建成标准厂房34万平方米,引进骏涛实业、中源岗石、医大健康药业等企业69家,全县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年均增长15%。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短板,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10大类24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见效快的政策措施,极大激发了非公经济发展活力。2017年,宜章非公经济贡献了近80%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税收,非公经济企业已达1.6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针对脱贫攻坚短板,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坚持“面对市场选产业、选准产业找能人、找好能人帮穷人、能人穷人共发展”的扶贫思路,创新推行“政府风险补偿金、优质经济实体、扶贫小额信贷、电商+贫困户”的“4+1”扶贫利益联结模式和“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扶贫产业+贫困户”的“2+1”扶贫利益联结模式,成功探索出“我脱贫、你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使产业联结带动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加快贫困户增收脱贫步伐。2016年至2017年共实现29636人脱贫,1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7%。针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短板,连续实施“民生大爱行动”,每年用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大力推进一批交通、教育、卫生、文化项目,2016年以来县财政投入资金4.6亿元,完成民生工程112项。各方面短板的拉长和补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优势、激活了新动能,全县GDP增速连续两年排全市第三位。(作者系中共宜章县委书记 王建球)
下一条:
宜章县精准扶贫培训首期短训班 正式开班